如何展望医疗科技市场宏观趋势?
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加速投融资与并购?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岁末年终,辞旧迎新之际,行业领先产业金融服务商——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租赁”)联合各方头部机构,聚焦后疫情时代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前景,于12月22日成功举办“2022年医疗大健康行业价值投资论坛”线上直播,论坛紧跟国内外宏观形势,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同频同心,重磅打造行业年度思想盛宴。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而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在多方面成效显著,我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在近年来也保持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持续也对医疗大健康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医疗健康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产业,在健康中国的战略指引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市场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且在过去8年中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从医药制造到医疗健康服务,纵观整个医疗大健康产业规模正呈现井喷态势,持续三年的疫情也推高了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事业的热情,大量资金流入了医疗健康产业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企业。其中,生物技术和制药、医疗器械及硬件是国内医疗健康领域资金的主要流入方向。第三方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等新兴的医疗业态也为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新活力,线上与线下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也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发展方向,带动了相关产业资金需求规模的扩张。
随着医疗健康产业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融资租赁行业也一直在积极布局,截止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租赁市场规模约为3205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随着医疗的深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各医疗机构购买和更新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使得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在坚持租赁本源的基础上,持续丰富产品类型,创新服务模式,深度布局细分市场,这些都是近年来医疗融资租赁行业助力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具体表现。
基于此,12月22日,由国控租赁、国药励展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协办的“2022年医疗大健康行业价值投资论坛”成功举行。
本次投资论坛延续以往历届服务理念,以“新形势、新机遇、新生态——创新发展助力产业融合”为主题,为医疗大健康产业搭建商业思想碰撞的舞台。论坛邀请了来自大健康医疗器械行业、健康投资行业以及健康咨询行业的多位重磅嘉宾,共同探索医疗健康产业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孕育商业新动力。
首先,论坛由国控租赁总经理刘芳发表致辞,刘总指出,受益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配套产业链的成熟,加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扶持国产设备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器械耗材领域的投融资金额呈现了大幅提升,2022年预计将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并在未来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长期以来,国控租赁依托国药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与资源,围绕集团“十四五”规划与战略,聚焦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深耕医疗工业、医疗普惠和民生健康等产业板块,并不断延伸服务边界,打造了医疗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生态服务版图,为医疗大健康产业领域内各类医疗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着多元化产品与一站式服务。
为汇聚行业力量合规自治、服务医疗产业快速发展,国控租赁于今年9月6日组织召开了“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医疗大健康专委会2022年第一次工作会议”,来自上海26家融资租赁公司参加了此次会议。同时,在监管部门代表与参会企业的见证下,“融资租赁(医疗器械)管理平台试点工作”也正式启动。未来,专委会也将突出重点功能建设,搭建监管沟通平台,打造业务促进平台、共建共享平台上持续努力。
刘总还提到,对医药大健康行业来说,2022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集采提速扩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铺开;医药研发回归临床价值,创新产品出海接连受挫;行业价值重构,投融资市场温度骤降……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医药大健康行业呈现多元变局。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跨界融合加快来袭,进一步倒逼中国医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及亚太区医疗科技行业领导人吴永现和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医疗科技与医疗健康投资核心领导胡源也在会上发表了开场主题演讲。
这两年,疫情的爆发也大大促进了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及重视程度,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海蛟针对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上市展望和策略指出,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品质管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必将有利于行业健康良好发展。
王海蛟介绍,生物科技公司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公司所处阶段不同,内部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也不同,赋能核心管理团队、探索团队合作界限,是生物科技公司保障高效率运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公司长远目标的重要保障,此外聚焦真正具有技术壁垒的优势领域和临床资产,只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资本认可并获得投资,并且搭建敏捷的流程体系能够使生物科技公司始终保持组织弹性与张力能够最大化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药工业已取得了突出成绩,整体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2021 年,我国医药工业年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 23.1%,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 13.5 个百分点。中国医药市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应“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需要更有力的对外开放以激发创新动能。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规模不断扩大,累计上市药已接近300种,创新药受到国家重视,政策利好也频出,市场空间巨大。据广发证券医药生物首席分析师罗佳荣介绍,中国新药创制受到政策高度支持,当前处在终端产品定价体系重塑-估值体系重塑阶段。随着国内新药临床开发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临床价值”将真正主导国内新药开发。
此外,新里程健康集团高级副总裁李蜀光指出,新时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并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此外还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医保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 2021 年底 ,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13.6 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 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目前,中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随着医疗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 ,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现每年动态调整,创新药从获批到进入医保目录的平均年限也由 2017 年的 12 年大幅下降到 2021 年的 1.3 年,其中 27 个药品在 2021 年当年即获批进入医保目录。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已累计将 250 种药品新增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大幅提高了患者对创新药的可负担性,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创新药,从创新中获益。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分享了公立医院在加强服务创新过程中不断努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 2005 年的 1.1% 下降至 2018 年的 0.44%。2022 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 610 元,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由 2009 年的 37.5% 下降至2021 年的 27.7%。有超过 200 种创新药品在过去 5 年上市,并通过医保目录谈判等机制提升了药品的可及性。
由于中国市场足够大,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强劲。当下,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让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扩大有效医疗供给,是中国医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卫人指出,这也要求医院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目前,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临床学科联动、需要教学基地支撑、需要科研创新赋能、需要一流人才筑基、需要国际开拓、需要现代管理护航、需要改革引领前行、需要党的建设铸魂。只有通过这“八大行动”,才能打造医疗技术顶尖、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医院管理精细、满意度较高的高水平医院,全面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未来国人对优质的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需求将更为广泛而迫切。面向未来,如何携手加大跨界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推动行业创新升级,造福广大患者,造福社会,也成为本次论坛探讨的重要话题。
尽管当前中国创新药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未来中国创新药械的崛起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经历当下“大浪淘沙”后,将会逐渐涌现出一批能经历风雨、应对变化、综合实力强劲的优秀企业,带领中国创新药械走向强国,走向新的时代,最终走向全球市场。
至此,2022年医疗大健康行业价值投资论坛圆满落幕。作为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领跑者,秉承“赋能医疗体系,以创新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为企业使命,国控租赁正在为此目标贡献一份力。持续举办“医疗大健康行业价值投资论坛”是国控租赁依托于国药集团业务支持和资源赋能,以及自身专业所长,积极彰显行业责任与担当,为推动行业发展持续发声发力。